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,「权威」是被固化在专家、长辈、层级里面的,而西方则会提倡人「挑战权威」,并认为「挑战权威」是一种非常值得鼓励的行为,有利于促进独立思考和事物的创新性发展,许多人在运用「挑战权威」的时候,缺乏经验,造成很多的不良后果,这里梳理一下我个人的观点:
如何挑战。关于挑战权威,最大的误区,在我看来就是许多人会用情绪去挑战,而不是理性去挑战,人和人之前是不应该用情绪去交流的,在「挑战权威」的这一范畴之内,也应该遵守这一准则,即使挑战不成功,也不应当动用情绪去和对方沟通,否则就完全偏离了「挑战权威」的意义所在
挑战的目的。从挑战者的角度而言,挑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证明自己的正确来彰显对方的错误,而是为了通过挑战的互相激荡,达到多方的共赢,这种共赢有时候是挖掘到了事物的未知面,有时候是牵扯到其他有意义的话题,或者是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默契和友谊
对于挑战不起的权威。不是所有「权威」都喜欢被挑战的,遇到这样的情况,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避让,在我看来,所有挑战不起的权威,都已经在很久之前输在了开放还是自封的态度上,渐渐放弃了对能力的探索而留步在了「权威」的幻想中,对于这样的人,避开他们,各自走自己的路就可以
另外,对于被挑战的权威:
遇到成功的挑战。要秉持开放的态度,把成功的挑战当成是认知边界的拓展,而不是威望的丢失,更不应当以情绪应对,这样才能树立典范,在长远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「权威」
遇到不成功的挑战。大部分的挑战行为,实质上是帮助挑战者成长的极佳契机,要非常的重视这样的机会,用合适的提问去激发挑战者的思考,并促成学习的动因,进而增加挑战者在未来的挑战能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