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松蔚老师的《叫停了奥数升学,学习还有意义吗?》中我读到这么一段文字:
因为我女儿也快上小学了,我最近在思考「学习的本质」之类的话题。
女儿以前爱看一些儿童画报之类的读物,上面除了故事之外,还有一些题目,走迷宫,找不同,填数字之类。每次她都迫不及待地玩。如果是用铅笔完成的,还会擦除之后再玩几遍。我用「玩」这个字,因为她表现出的就是这种状态。跟她新拆开一盒积木,或者打开一个新的iPad游戏,没有任何区别。
但最近她不是在玩了,而是在「学」。她开始上趣味数学这样的课程,老师每次都会布置一些课外题目,印在彩色的,卡通图案的练习册上。总体来说,跟儿童画报没有区别 — — 甚至可能更有意思一些。但我注意到,她完成题目的主动性大大减弱了。
「你写作业了吗?」有时候我会提醒她。
她从玩具堆里抬起头:「没有。」
「还不快去写?明天要上课了!」
她扁了扁嘴:「好。」又问,「我写完可以再玩一会儿吗?」
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。她小小年纪,怎么就把「玩」和「学」区分开了呢?我问她,难道写作业不是一种玩吗?她坚定地摇摇头:
「写作业是老师要求的。」
说来也确实有道理,「学」是因为有压力,需要交付,「玩」是因为有趣,自己喜欢,如果以这样的定义来界定「学」和「玩」,那么「学习」就不那么积极和有意义了,「好玩」也不再是那么消极了,那些把「学习」和「玩」结合的好的人,才是真正的学习型人格
一个人大学毕业以后就不再有「学」的环境了,除去那些自己报班学习的人以外,依然在每天学习着的人,其实都是因为把学习当成了「好玩」的事情,每天不玩一下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,就像玩游戏一样,容易沉迷在其中
再想到自己在参与的,一个进行自由式打卡的活动,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打卡「很好玩」,让自己的学习的尽头可以享受到一点点「玩」的开心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