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向来以「勤劳」而著称,但是这里我想对「勤劳」做一个定义的修改,如果一个人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劳动,或者是为了屈从某种压迫的力量而劳动,我觉得不能称之为「勤劳」,而应该称为「耐劳」,而在没有这两种力量之下的辛苦劳作,比如为某个愿景或者自我实现而进行的劳动,可以称为「勤劳」
所以在我看来,用自己感同身受的体验来看,中国人其实并不「勤劳」,往往只是「耐劳」
压力普遍。绝大部分人劳动的主要动因来自压力,尤其是经济压力,而这种压力是普遍存在的,我们的社会也在依靠这种压力在踉跄的往前走,但是普遍的劳动其实并没有意义,普遍的商业交换行为也未必代表结果有意义,《国富论》所论证的交换的意义,是以保障契约精神下的私有财产为前提的,是以企业家精神为社会代表的,后两者在中国是不稳固的
劳动的意义。我想,对于「勤劳」和「耐劳」的最主要差别,就是对劳动意义的理解,「耐劳」的人要么不具有考虑的能力(流水线工人),要么具有错误的价值观而给出了错误的答案(勤劳的满足自己的基本欲望),能够把意义考虑清楚并且用辛苦的劳作来实现的人,少之又少,很多人在考虑的时候就焦虑了,更多的人是没有机会或能力去考虑意义的问题的
合作。在「勤劳」的基础上,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会有跃迁性的发展,而目前是在中国的整体环境下是难以奢求的,非常少的能找到在思考了意义的问题之后,有共同目标的合作伙伴,然后同龄人大部分也都是独生子女,会普遍性的缺乏能力和意愿去进行有压力和挑战的合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