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龙活动的组织

Marvin
2 min readJan 2, 2019

--

传统的讲座类的活动,会遇到一个问题是听众的参与感不强,较难形成良好的互动,因为分享人在精心准备时候准备的知识量,是听众比较难达到的水准,所以很容易一互动就跑偏,到后来「讲者」和「听者」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群体,组织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

周期性的(尤其是双周)小组沙龙也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活动形式,类似于比较著名的「富兰克林小组」「米塞斯双周研讨会」等等,形成定期的话题性交流,配上咖啡、红酒、音乐等等,每个人都会有比较强的参与感,随时形成小组多话题交流,效果会非常的不错,这里说一下几个注意点:

活动主题。每次活动都选定一个大主题,当然也可以泛泛的做「无主题」交流,有主题的好处是话题相对比较聚焦,可以有一定的交流深度,参与者的满意度会比较不错

话题分享。每次活动邀请2名分享嘉宾,围绕活动主题做话题分享,分享嘉宾不需要准备PPT,简略的一个20分钟左右的介绍就可以,「主题分享」非常适合邀请外部嘉宾或者让内部的专人准备,可以给相对随意的自由交流注入一定程度的专业性

人数。如果只有一个小组的话,建议在12人以内,一般6–8人的效果会比较好,如果参加的人比较多,就要分2–3个小组,每个小组有自己的主持人,在话题分享的时候则全场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听嘉宾分享,分享提问阶段结束以后回各自的小组自由交流

时间安排。自我介绍,每个人在主题范围内的经历和兴趣点,主持人可以抛出1–2个相关的问题,大家各自回答一下自己的观点,就可以产生不错的平等交流氛围,然后打断进入第1个话题分享,之后自由交流,然后第2个话题分享,再自由交流,差不多就结束了

主持。如果只有一个小组,则只需要一个主持人,如果有多个小组,则每个小组需要有自己的主持人,主持人不能太深的参与交流,主要的工作是关注每个参与活动的人,提升参与感,防止跑题,时间管理,秩序维护等等。另外如果主持人自己有一定的专业能力,可以参与提炼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,抛出并邀请所有人回答,然后再提炼新的问题,并邀请所有人回答,一步一步的加深问题的讨论深度

--

--

Marvin
Marvin

Written by Marvin

Notebook for self-learning

No responses yet